教研组长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4-10-29 10:48:30
教研组长培训心得体会15篇

教研组长培训心得体会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研组长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研组长培训心得体会1

xxxx年3月12-13日,我参加了由xxxx市中区教研室举办的教研组长培训活动,期间学习到了徐家扁小学的数学教研组的开展情况,对照我校的教研组活动,作了以下的反思:

一、 教研组长要做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教研组长要真正的发挥好引领作用,必须从提高自我,学会思考开始。 教学教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反思的工作,因此,作为一个学科领军人物的教研组长,首先必须做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教研组长要向书本学习,广泛地阅读。除了本学科的专业书籍,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都应该是阅读的对象。不仅如此,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了阅读,向书本学习,还要向他人学习,向身边的教师学习,向专家学习。即使是水平和能力比自己低的人,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总结他人的失败,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反思,是要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反思他人,反思自己。在反思中领悟,在反思中提高。

教研组长要带头做研究型教师,经常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引导每位组员将各自关注到的问题在组内进行分析交流,最后把达成共识的问题确定为教研组主题,以“ 活动内容吸引人”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使参与教研活动真正成为老师获得提升的内在需求。

只有教研组长首先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带动全组教师的学习和反思,引领大家由“职业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 教研组长的常规工作要落实、扎实、务实。

1、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制定本组成员的学习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效果考核。要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如集中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学经验的学习;每期推荐一本好书让老师自学;组织观看教学录相或优秀教师教学实录。通过有计划地学习,更新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教材观。

2、组织课堂教学交流。比如组内教师的相互听课评课说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新教师的合格课;突出某一特点的特色课;探讨某一种课堂结构模式的研究课。

3、组织课题研究。一是对上级教研部门推荐的课题或子课题的推广应用和实验研究。二是对兄弟学校已经出了成果的课题实验的应用和研究。更重要的是教研组自主开发教研教改课题实验。让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桥梁”。

4、培养新教师和帮扶“薄弱”教师。教研组长可以在组内开展“师徒结对”,督促学习提高,“集体诊断”等方式,帮助新上岗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尽早走向成熟,帮助少数“薄弱”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以实现全组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5、指导集体备课。学科教研组长要帮助和指导本学科的各年级备课组搞好集体备课。指导备课组分析和把握教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指导检查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执行情况。

6、搞好考试管理。学科教研组长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协助教导主任做好每次学科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工作。还要组织好试卷的评阅,试卷和学生成绩的分析,问题的归纳总结,改进和弥补措施的思考等。另一方面要有意布置学科教师对考题进行分类收编,共享,培养学科教师试题研究的能力。

7、组织开展学科课外活动。教研组长要思考、策划、组织开展适合本学科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本学科知识面的学科课外活动。如竞赛。

8、形成教研成果。教研组长要在日常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勤收集、常归纳、多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积累教研教改成果,形成资料。在收集和积累中不断完善,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提高。

教研组长培训心得体会2

序篇:到来

金色的九月,秋高气爽,阳光洒在大地上,我有幸参加了由北华大学组织的教研组长培训班活动,主办地点是吉林市的吉林农机学院培训基地,在29月11日我又一次回到了这个我18年前大学——北华大学前身吉林师范学院所在的城市,经过20年的发展,这里的变化可谓焕然一新,但我总是在脑海中以为还是曾经的熟悉。

主篇:学习篇

从9月12日开始我们进入到了学习阶段,到9月16日历时5天时间,虽然时间是短暂的,但记忆是长久的。此次学习活动由北华大学教师刘君老师担任主讲与班主任工作,还请到了东北师大的李淑文老师,北华大学的姜元正老师,北华大学的杨凤云老师,东北师大的韩继伟老师,北华大学的谭希丽老师进行了相关的讲座。

首先,由北华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刘君老师做了开幕式与主讲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职业发展》。

其次,由杨凤云老师组织了破冰之旅,使我们明白了如何调整工作中的紧张与集中精力,并做了一些相关的智慧类游戏,使学习生活更加丰富,使我们知道不仅要关心学生们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们的身体,做到身心全面发展。

之后,又有韩继伟老师主讲的《高中数学教学困境及应对策略》,在讲解中使我明白了老师教学要回到事物的根源,看到概念的本质,追本溯源。谭希丽老师主讲的《SPSS软件在成绩数据分析中应用》,学会了新的评价手段。李淑文老师的《关于核心教育的思考——基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姜元正老师主讲的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二。主要讲解了微课与几何画板。刘君老师主讲的《专题研讨——如何集体备课》、《如何解读高中新课程标准》、《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升华篇:学习心得

各位专家老师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优美诙谐的语言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的讲解。使我们从中学习了很多东西,取得了相应的提升,使我们对于教研的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刘老师从教研组建设的价值、功能、导向、困惑、组长、活动、评价、案例等8个方面展开阐述,对我们教研组长的工作是一种巨大的鞭策与鼓舞。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作为教研组长身肩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也使我有了方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开展好本校教研组工作。自从听了刘老师的讲座,我初步明确了如何建设一个合格的教研组,认清了教研组长工作的基本方向,也知道当好一名教研组长应该具备的人格魅力、精湛业务、改革先锋等基本素质。尤其是刘老师“如何解读高中新课程标准”使我们明确了方向,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和理论,让我一次次与大师们近距离的接触,沐浴着如 ……此处隐藏11269个字……了解新教材,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在园领导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集体备课备活动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备教材的前后联系,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做到了有计划、有时间、有准备、有问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

2、互相听评,促进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

各位老师除自己钻研业务外,还注重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要求本组教师听课节数每一学期不少于10节,特别是教研组长还要下乡听课,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在教学研究上与教师进行具体磋商和指导,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努力的方向,研究对策,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3、坚持期初计划、期末总结制度。学期初,根据幼儿园工作方案,制定教研组计划,期末要认真总结教研教改的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4、教研结合,围绕计划积极落实研讨活动。

我们教研组内的老师虽说都是老教师经验很足。但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不学习就会落伍。为了使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有所提高,我们教研组加强了学习和实践。比如学习一些幼教杂志上的文章,组内的交流课等,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讨论各自的优缺点,使大家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提高。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投资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教师间的互动,使得个人经验和思考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

二、家园互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家长工作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学期中,我们一如既往的注重家长工作的有序开展。如通过家园之窗、家长会、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等渠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互相了解孩子在家、在园的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融入社会,提高幼儿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给每个孩子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例如:“亲子小制作活动”,“亲子童谣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也促进了家园共育。

今后,本教研组将继续抓好抓紧教研工作作为深入开展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教研组长培训心得体会15

一、对建构主义的重新认识

建构主义是课程改革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可以看到数学课程标准、课标教材就是遵循建构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和编写的。在基层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也是基于对建构主义的认识而进行的。读了郑教授的“建构主义审思”一文,会发现过去我们对建构主义在认识上有误解和偏差。

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主动建构。

但是,是不是知识不可能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或者说,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呢?实际上,“探究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得到积极倡导,但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基本立场的错误性。

郑教授指出:“我们不应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向其他人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在明确肯定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指明向其他人(包括各种教材与书本)学习,特别是教师的指导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台湾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主要策划者之一蒋治邦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实验课程的教学观点被冠以‘建构教学法’的卷标后,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之间争议的焦点……‘实验课程的精神是教师不可以告诉学童任何事’、‘任何解题方式必须由学童自己想出来’是目前对实验课程最严重的误解,必须……澄清。”

还有对于建构主义的一种误解即认为学生的“主动建构”主要地应被理解成“动手实践,实物操作”。事实上,建构主义所直接涉及的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而没有指明任何一种具体的学习形式。

反观当下的课堂教学,哪一节课不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果这一节课没有探究和发现,可能老师都不知道该怎么上了,或者被冠以“传统教学”的帽子。实际上,根据郑教授对建构主义的论述,课堂教学既可以有探究活动,也可以没有探究活动,既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也可以由老师直接讲授出来,既可以有显性的动手活动,也可以没有显性的动手活动,既可以创设生活情景,也可以直接从数学出发。建构主义的实质不在于外显的活动,而在于内心的活动是否有意义、是否积极。

二、对课程改革长期性复杂性的思考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说,对于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家是接受的,是支持的。如果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大家肯定是不答应的。关键是,课程改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回避,需要认真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郑教授在《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改革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按照某个事先划定的时间表毕其功于一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放慢节奏,认真总结,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前进。”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我完全赞同郑教授的观点。

这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应该预见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决不会按照改革设计者的“一厢情愿”毕其功于一役的。记得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其实质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以中国广袤的大地使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经过防御、相持进入反攻,最后果真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现在的情形是,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全国毕竟凤毛麟角,大量的是年龄较大、学历较低、专业水平较低的教师,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要想使得他们经过几次培训就能“脱胎换骨”,是不现实的。对待这样的问题只能以“时间换空间”,课程改革只能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课程改革不是单向的,是双向互动的。如果只是上面在摇旗呐喊,下面却无动于衷,改革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再好的东西,也要大家接受了才能发挥好的作用。记得前几年山东高考实行标准分,应当说这是科学的计分方法,但为什么不能实行下去了而又采用了原始分呢?原因就是懂得的人太少了。

三、对教材的再认识

课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确实先进多了,传统教材表现形式单一,冷漠无情;注重知识结构的严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容狭窄,数与计算占了非常大的份量等等。新教材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纠正,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是欢迎的,是支持的。学生更是对新教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新教材也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我们注意。

郑教授反对“一层卡一层”的现象,也就是课程标准“卡”教材,教材“卡”教师的教学。

《教研组长培训心得体会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